传学之《菜根谭》
作者洪应明,很可能是江苏金坛县人士,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。《菜根谭》成书时间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后期。当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,宦官专权,朝纲废弛,党祸横流,自嘉靖年间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,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,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,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,表达时代的心声。
《菜根谭》书名取自宋儒汪革语:“人就咬得菜根,则百事可成。”明代于孔兼在《菜根谭》序中明确阐述道:“‘谭’以‘菜根’名,固自清苦历练中来,亦自栽培灌溉里得,其颠顿风波、备尝险阻可想矣。”清代乾隆年间署名“三山病夫通理”的先生则说:“凡种菜者,必要厚培其根,其味乃厚。”并引用古人语“性定菜根香”。(这里的“谭”通“谈”)
全书分前后两集,共360条。大体包括“如何做好自己”“如何涉世待人”“如何过好生活”和“如何面对命运”等几个方面,既有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等大道,亦有栽花、种草、赏月、弹琴等闲情。
《菜根谭》全书表达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回归本性。书中提道:“塞得物欲之路,才堪辟道义之门。”只有堵塞了物质欲望,才能够心平气和,使得感情不偏激,最终开启真理道义的大门。这些格言也强调了平息欲望在治学之路上的重要性,与道家“超越意识”的思想相契合。提倡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利,从而净化自身心灵和复归自然,如此才能实现不为外物所累。
二是淡泊名利。作者提出:“超越天地,不求名利。彼富我仁,彼爵我义,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。”真正的君子绝不会被高官厚禄所束缚、收买,纵然别人都在追求财富和爵禄,君子也要坚守仁德和正义,只有做到不求名利,才可不受外物困惑,也不会被命运愚弄。在此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:“栖守道德者,寂寞一时;依阿权势者,凄凉万古”,遵循道德原则的人,可能会受短时间的冷落,而依附权势、毫无原则之流,纵然一时呼风唤雨,终将会遭到千年万古的唾弃。
三是劝学思想。书中反复出现关于苦难磨砺心志、逆境是获得知识学问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。如“横逆困穷,是锻炼豪杰的一幅炉锤”等语句。然而,作者并非强调苦行僧式的学习。劝学篇中一则格言说道:“纷扰固溺志之场,而枯寂亦槁心之地。故学者当栖心元默,以宁吾真体;亦当适志恬愉,以养吾圆机。”因此,在远离纷扰,静心清欲的同时,还应当留存志趣,使得自己的生活愉悦恬淡。在绝迹尘嚣和混迹风尘皆有益处,在这两者之间个人需要秉持中庸思想,再根据个人的性格品性进行有效调和。
四是人际交往。在提倡“谨言慎行”的文化大背景下,《菜根谭》同样对人的说辞持谨慎态度,它认为,“口乃心之门”,应“宁默勿躁”。此外,沟通是双方的行为,“受者”对别人口中传递的信息也应谨慎对待,“闻恶不可就恶,闻善不可即亲。宜净拭冷眼,慎毋轻动刚肠。”意思是说,听到为恶的内容不可直接认断其为恶,听到友善的话也不可立即与之为亲。在分辨事物时一定要独立思考,才能避免“枉人”与害己,即避免“塔西佗陷阱”带来的影响。(塔西佗陷阱最初来自古罗马时代塔西佗所著的《塔西佗历史》。之后被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,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,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,做好事还是坏事,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、做坏事。)
《菜根谭》一书的主要基调是积极的,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方面宗教色彩过于浓厚。如儒家的中庸思想,强调循规蹈矩,禁锢人们的思想和个性,且太过于“守成”。佛家所宣扬的因果报应,总是劝人逃避现实人生处境,全盘接受一切,无法给人抗争意识,消磨了人们面对苦难的信心和勇气。
(by JINLIN)
推荐书籍>>>
-
传学之《了凡四训》
由家族长辈或有关会员不定期传学先贤思想、教诲和经验,在灿若星河的文化经典里选取一些精华,共同研习,促进家族成员拓展视野、启迪智慧、砥砺品格、提高素质。本期传学《了凡四训》。
넶74 2024-09-21 -
-
-
-
-